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和举措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01  浏览次数:815

课程设置的宗旨

大学英语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课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课程设置体系的总体思路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基础英语、提高类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根据我校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能够处理好基础英语、提高类英语与跨文化交际英语的关系,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课程设置也充分考虑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在大学本科学习的不同阶段开设了相应的英语课程。

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基础英语课程、提高类英语课程(四级课程、六级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跨文化交际、中国历史、英美文学、时文阅读、英语演讲、英美历史、英语辩论等)

教学学时要求:

1、大学英语起始阶段的课程若与高中英语课程相衔接,统一选择基础英语课程,需要64课时(第一学期);

2、第二学期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继续学习大学英语基础课程,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学习六级英语课程或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并参加考试的形式获得相应学分,需要64课时(第二学期);

3、第三学期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选择四级英语学习,已通过四级的同学可选择六级英语或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并参加考试的形式获得相应学分。(网络自主学习只能选择一次,第二学期选择过网络自主学习的学生在第三学期不可继续学者网络自主学习,需要选择六级课程)

课程类型要求:

课程介绍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因此,本课程在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同时,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课程改革举措

我校大学英语改革的具体思路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个性化教育为目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灵活的课程设置为途径全面改革大学英语教学。

具体实施方案:

1、教学分类和教学安排

大学英语按类别设置,分为A类和B类。A类(除艺体专业和专转本班以外的普本班)第一学期全部学生学习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和英语读写;第二学期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继续学习上述常规课程,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学习六级英语课程或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并参加考试的形式获得相应学分;第三学期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选择四级英语学习,已通过四级的同学可选择六级英语或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并参加考试的形式获得相应学分。(网络自主学习只能选择一次,第二学期选择过网络自主学习的学生在第三学期不可继续学者网络自主学习,需要选择六级课程)。B类(艺体类和各专业专转本班)三学期均以学习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和英语读写课程为主。第一学期、第二学期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以选择六级班学习或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并参加考试的形式获得相应学分。(网络自主学习只能选择一次,第二学期选择过网络自主学习的学生在第三学期不可继续学者网络自主学习,需要选择六级课程)。

2、教材安排

教材主要采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及其网络教学软件。

A类学生在第一学期使用《新标准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二学期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继续学习先修课程,通过四级考试的同学使用六级相关教材,第三学期以四级和六级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

B类学生第一学期使用《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第二学期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继续学习先修课程,通过四级考试的同学使用六级相关教材,第三学期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基础上继续学习先修课程,通过四级考试的同学使用六级相关教材。

改革成果

1、设计出适合我校英语教学特点的大学英语教学实施大纲

2、分类型的课程设置逐渐稳定和完善

3、考试标准稳定和完善

4、教学管理体系合理化

5、建立一套较完整的电子教学课件

6、形成一支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师资队伍

  7、教学改革成果论文和项目逐渐增多